被稱作「護國神山」的中央山脈,以臺灣島的屋脊著稱,這條險阻的山徑有138座超過3000公尺海拔的高峰,南北全長超過300公里;古明政與周青二位越野跑者,年齡相差三十歲、橫跨不同世代,卻同樣擁有挑戰極限的赤子之心。他們歷經三年來的訓練、探勘,身影橫越一座座山嶺。然而,日復一日的疲累與負傷,積累著壓力,一度令人懷疑自我。山脈的挑戰和人生起伏一樣,如何克服曲折艱困,超越自我?導演楊守義透過攝影機,紀錄下兩人史上8天16小時最快完成的中央山脈越野縱走。鏡頭不僅捕捉了臺灣屋脊的綿延山巒,串連起中央山脈的面貌,並審視每一座山的臉龐與它們的名字,更呈現人與山的緊密情誼。兩人的不同溫度、不同智慧,在高山上沿途和補給隊配搭、精確籌算腳程距離,從開始、懷疑甚至爭執,到最終達標,踏出的每一腳步,都是如同人生般的赤心巔峰。
城市隔著一條河流便能看見重建後的溪洲部落,但是許多來河濱運動的路人卻不知道,這裡有個部落。 族人搬家了,而搬家的距離只有100公尺。但這100公尺的路途之間,不僅跨越了歲月,跨越了背負違章建築的污名,更跨越了過去與現在派系的分歧,但通過儀式,最終讓他們找到了家的位置。而此時此刻移動的感受,就像阿美族語裡「Maro’ay to ko kerah」所說的,在潮汐之間有個安靜時刻,會讓海底生物找到自己的歸宿,自己的家。 張祖淼,一個沒有阿美族名字的人;他是溪州部落第二代,從小在都會長大;父親很早就在身處邊緣的溪洲部落替族人開設雜貨店,店名叫「新原民商店」;張祖淼從小看著河對岸的城市建築,從荒野到繁華;反觀溪洲部落舊址卻因為位置涉及行水區的安全疑慮,必須異地重建。 在政府策劃的「333」模式裡面,由政府負擔1/3經費,另由族人負擔2/3自籌款與銀行貸款的重建計畫裡面,族人被限制家屋產權歸屬部落,雖然這樣能達到「部落自治」,但從一開始家戶身份認定,就驅使原有的家族分散,「搬與不搬」接踵而來的派系分歧,也加深族人的分裂與矛盾。 於是這一年歷經建商不負責任逃跑,族人提早住入尚未完工的家屋,於是每年一度的豐年祭開始了,他們在華美的城市面前,用原始傳統的儀式,弔念過去一同抗爭卻已逝來不及見證「新家」的祖靈們。溪洲部落仍然維繫祭典的傳統,感念土地的靈魂,用原始的傳統儀式,重新凝聚修復過去撕裂的情感。因為他們都是這個家(部落)的一份子。 只是都會區的邊緣還有許多原住民部落,政府策劃的「333」模式,是否真的適用每個形成的河濱部落?
一个纪录片导演,带儿子逛动物园的时候,巧遇多年前拍摄过的对象。这个「巧遇」不得了,竟然牵扯出台湾野生动物园龙头鲜为人知的鸟事! !职业病使然,导演带着城市饲料鸡儿子展开一段上山下海、「有鸟有我」的奇幻旅程…
1992年歲末,一群黑面琵鷺在台南七股遭到不明人士惡意槍殺,引發全台民眾高度矚目。當時奉派採訪的攝影家王徵吉,自此也走上長達三十年的守護黑面琵鷺之路。在當年,全世界黑面琵鷺的總數只有不到300隻,這個瀕危物種獲得來自許多國家的關注。 不同領域的愛鳥人,以跨國合作的用心,為開拓黑面琵鷺的生存空間披荊斬棘。其中的奉獻者包括學者、繪本作家、賞鳥人、基層公務員、養殖業者,以及更多的無名英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房黑面琵鷺故事。而專情黑面琵鷺三十年的王徵吉,即使經歷喪妻、罹癌等生命逆境,也仍不改其志。如今,全球黑面琵鷺數量已經超越6000隻,但牠們並非就此高枕無憂,保育之路仍然持續繼續下去…。
原本是導演紀錄家族和94歲失智奶奶,一起拍攝趣味短片的生活,居然捧紅了奶奶?在鏡頭下變身爆笑諧星的奶奶開始上電台採訪,瞬間變成全台最高齡網紅,全家人還被邀請到大型慈善晚會表演!導演想用戲劇來活絡奶奶的記憶,異想天開動員社區鄰里,一起和奶奶拍一部金剛戰士大戰殭屍的B級電影。然而遇到找演員的困難,還有拍攝前期,手意外受傷的奶奶,接踵而來的狀況,面對已失去短期記憶的奶奶,導演和家族還有社區的鄰居們,究竟要如何完成這場拍攝呢?
受伤的穿山甲、失亲的小山羌、落难的鸟儿们纷纷送入位在池上的野湾,这是中国台湾东部第一家野生动物医院。一幕幕生离死别在此上演,有时喜悦有时伤悲,然而这群兽医师与保育员无暇纠结,因仍有许多落难动物待抢救、野放状况待追踪。记录行动者身影,详实科普之余,洋溢坚定傻劲。
本片记录四位独立舞者在全球疫情至今的三年多期间内,跨越备受局限的时空。在大自然场域共融创作,展现一段段不同的心路历程。他/她突破肢体损伤者与正常人的分界,实践身心障碍是与社会环境互动形成的独特经验,他们追寻万象旋律的灵光跃动,回清「舞姿即是生活之姿」的倒影。
《见鬼》李心洁担任监制和导演,山顶小屋是位于吉隆坡城市中心一间以华德福教育为基础教学的幼稚园,创办人奥黛丽校长多年前有感社会小孩自杀事件提升而思考现代体制教育的问题。由于本身一直关注儿童议题,她决定从事儿童教育,希望自己可以给予孩子们一个有爱的学习环境。